用户工具

站点工具


icore3_arm_hal_20
银杏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技术文档发布平台
技术支持电话0379-69926675-801
技术支持邮件Gingko@vip.163.com
版本 日期 作者 修改内容
V1.0 2020-04-17 gingko 初次建立






STM32CubeMX教程二十——读/写U盘(大容量存储器)

1. 新建工程:在主界面选择File–>New Project 或者直接点击ACCEE TO MCU SELECTOR  2. 出现芯片型号选择,搜索自己芯片的型号,双击型号,或者点击Start Project进入配置 在搜索栏的下面,提供的各种查找方式,可以选择芯片内核、型号等等,可以帮助你查找芯片。本实验选取的芯片型号为:STM32F407IGTx。  3. 配置RCC,使用外部时钟源  4. 配置调试引脚  5. 将LED对应的3个引脚(PI5,PI6,PI7)设置为GPIO_Output  6. 引脚模式配置  7. 配置UART4  8. 配置USB_OTG_HS  9. 配置USB_HOST  10. 配置文件系统  11. 时钟源设置,选择外部高速时钟源,配置为最大主频  12. 工程文件的设置, 这里就是工程的各种配置 我们只用到有限几个,其他的默认即可 IDE我们使用的是 MDK5  13. 点击Code Generator,进行进一步配置

  • Copy all used libraries into the project folder
  • 将HAL库的所有.C和.H都复制到所建工程中
    • 优点:这样如果后续需要新增其他外设又可能不再用STM32CubeMX的时候便会很方便
    • 缺点:体积大,编译时间很长
  • Copy only the necessary library files
  • 只复制所需要的.C和.H(推荐)
    • 优点:体积相对小,编译时间短,并且工程可复制拷贝
    • 缺点:新增外设时需要重新用STM32CubeMX导入
  • Add necessary library files as reference in the toolchain project configuration file
  • 不复制文件,直接从软件包存放位置导入.C和.H
    • 优点:体积小,比较节约硬盘空间
    • 缺点:复制到其他电脑上或者软件包位置改变,就需要修改相对应的路径

自行选择方式即可

14. 然后点击GENERATE CODE 创建工程  创建成功,打开工程。





实验二十:USBH_MSC实验——读/写U盘(大容量存储器)

一、 实验目的与意义

  1. 了解STM32 USB HOST结构。
  2. 了解STM32 USB HOST特征。
  3. 掌握STM32 HAL库中USBH_MSC的配置方法。
  4. 掌握USBH_MSC 使用方法。
  5. 掌握Keil MDK集成开发环境使用方法。

二、 实验设备及平台

  1. iCore3 双核心板。点击购买
  2. JLINK(或相同功能)仿真器。点击购买
  3. Micro USB线缆。
  4. Keil MDK 开发平台。
  5. STM32CubeMX开发平台。
  6. 装有WIN XP(及更高版本)系统的计算机。

三、 实验原理

1、USBH_MSC及USB大容量存储设备

  • MSC是一种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之间的传输协议,它允许一个通用串行总线(USB)设备来访问主机的计算设备,使两者之间进行文件传输。
  • USB大容量存储设备类(The USB mass storage device class)是一种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之间的传输协议,它允许一个通用串行总线(USB)设备来访问主机的计算设备,使两者之间进行文件传输

2、USB_MSC HOST

  • USB MSC设备中的固件(firmware)或者硬件(hardware),必须要实现下面这些功能:
    • 检测和响应通用的USB Request和USB总线上的事件。
    • 检测和响应来自USB设备的关于信息或者动作的USB Mass Storage Request。
    • 检测和响应,从USB Transfer中获得的SCSI Command。这些业界标准的命令,是用来获得状态信息,控制设备操作,向存储介质块中读取(read block)和写入(write block)数据的。
    • 另外,设备如果想要向存储介质中,创建/读取/写入,文件/文件夹的话,那么就涉及到文件系统,还要实现对应的文件系统。嵌入式系统中常见的文件系统有FAT16或FAT32。

3、USB MSC Device

  • 我们所关注的U盘,就是所谓的MSC设备,大容量存储设备。
  • U盘的功能,就是数据存储。而对应的数据传输,用的是USB中的Bulk Transfer。

4、USB MSC相关的协议

  • USB MSC Bulk-Only (BBB) Transport
  • 如上所述,Bulk-only是USB设备端,此处的U盘和USB Host端,即普通PC,之间信息交换的协议。Bulk Only Transport,也被简称为BOT。
  • USB MSC USB Attached SCSI Protocol (UASP)
  • “Attached”顾名思义,是附在某个上面的,此处即附在SCSI协议的上面的,即SCSI协议的补充部分。
  • UASP规范,定义了关于如何在USB 2.0和USB 3.0中,UAS的传输标准是如何实现的,并且给出了一些范例和一些推荐的做法。

  • 如上图,我们U盘实现的功能,主要就是数据的读写,而Device和Host之间的数据通信,主要有两种:
    • CBI:主要用于Floppy设备,所以新的设备,都很少用此协议
    • BOT:Bulk-Only Transport,也称BBB(Bulk/Bulk/Bulk),而对于BOT/BBB来说,对其提高USB总线利用率,提高了USB速度后,就是对应的UASP协议,故此处称UASP为BOT的增强版的协议。

5、USBH_MSC实验介绍

  • 硬件框架图:

  • USBH_MSC实验是用STM32F407的USB接口实现iCore3作为主机对U盘(即USB大容量存储器)实现读/写操作并通过串口打印到电脑上并显示的实验。
  • 实验内容:
    • 通过cube MX库提供的代码来实现STM32对U盘或者读卡器等大容量USB存储设备的读写操作,本实验是向存储设备中新建一个名为test.txt的文件,并向文件中写入数据,待写入成功后,读出文件的内容,并通过终端显示出来。

四、 实验程序

1. 主函数

int main(void)  
{  
  HAL_Init();  
  SystemClock_Config();  
  MX_GPIO_Init();  
  MX_UART4_Init();  
  MX_FATFS_Init();  
  MX_USB_HOST_Init();  
  uart4.printf("\x0c");
  uart4.printf("\033[1;32;40m");   
  uart4.printf("\r\nHello, I am iCore3.\r\n");      
  while (1)  
  {  
    MX_USB_HOST_Process();  
    LED_RED_ON;  
  }  
} 
  • 对于USB主机,需要调用一个重要函数MX_USB_HOST_Process,该函数用于实现USB主机通信的核心状态机处理,该函数必须在主函数里面,被循环调用,而且调用频率得比较快才行(越快越好),以便及时处理各种事务。注意,MX_USB_HOST_Process函数仅在U盘识别阶段,需要频繁反复调用,但是当U盘被识别后,剩下的操作(U盘读写),都可以由USB中断处理。

2. 用户处理函数

static void USBH_UserProcess  (USBH_HandleTypeDef *phost, uint8_t id)  
{  
    int i,j;  
    static FRESULT res;  
    unsigned char write_buffer[512];  
    unsigned char read_buffer[512];  
    unsigned int counter;  
  switch(id)  
  {  
  case HOST_USER_SELECT_CONFIGURATION:  
  break; 
  case HOST_USER_DISCONNECTION:  
  Appli_state = APPLICATION_DISCONNECT;  
  break;  
  case HOST_USER_CLASS_ACTIVE: 
//f_mount  
    res = f_mount(&fatfs,"0:",1);  
    if(res != RES_OK){  
        USBH_UsrLog("\r\nf_mount error!");  
        return;  
    }else{  
        USBH_UsrLog("\r\nf_mount successful!");  
    }     
    //f_open  
    for(i = 0; i < 512 ; i ++)write_buffer[i] = i % 256;  
    res = f_open(&file,"0:/test.txt",FA_READ | FA_WRITE | FA_OPEN_ALWAYS);  
    if(res != RES_OK){  
        USBH_UsrLog("f_open error!");  
        return;  
    }else{  
        USBH_UsrLog("f_open successful!");  
    }  
    //f_lseek  
    res = f_lseek(&file,0);  
    if(res != RES_OK){  
        USBH_UsrLog("f_lseek error!");    
        return;       
    }else{  
        USBH_UsrLog("f_lseek successful!");  
    }  
    //f_write  
    res = f_write(&file,write_buffer,512,&counter);  
    if(res != RES_OK || counter != 512){  
        USBH_UsrLog("f_write error!");  
        return;       
    }else{  
        USBH_UsrLog("f_write successful!");  
    } //f_lseek  
    res = f_lseek(&file,0);  
    if(res != RES_OK){  
        USBH_UsrLog("f_lseek error!");  
        return;  
    }else{  
        USBH_UsrLog("f_lseek successful!");  
    } 
//f_read  
    res = f_read(&file,read_buffer,512,&counter);   
    if(res != RES_OK || counter != 512){  
return;    
  }else{  
        USBH_UsrLog("f_read successful!");  
    }  
    f_close(&file);  
    USBH_UsrLog("read data:");  
    for(i = 0;i < 32;i++){  
        for(j = 0; j < 16; j ++)  
            USBH_UsrLog("%02X ",read_buffer[i*16+j]);  
    }  
    memset(read_buffer,0,sizeof(read_buffer));  
  break;  
  case HOST_USER_CONNECTION:  
  Appli_state = APPLICATION_START;  
  break;  
  default:  
  break;  
  }  
}

3. 打印函数

  • USBH自带打印输出,但是需要向串口4打印输出,需要修改相应的打印输出参数。在打印调试输出之前需要打开USBH_DEBUG。打开方式参照iCore3_CubeMX教程二十_USBH_MSC或在usbh_conf.h中将宏定义USBH_DEBUG_LEVEL改为
  #define USBH_DEBUG_LEVEL      1U 
  • 打开USBH_DEBUG后,需将打印信息输出到串口4,即将打印信息修改为
#if (USBH_DEBUG_LEVEL > 0U)  
#define  USBH_UsrLog(...)   uart4.printf(__VA_ARGS__);\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art4.printf("\r\n");  
#else  
#define USBH_UsrLog(...) do {} while (0)  
#endif  
 
#if (USBH_DEBUG_LEVEL > 1U)  
 
#define  USBH_ErrLog(...) do { \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art4.printf("ERROR: ") ; \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art4.printf(__VA_ARGS__); \  
#define USBH_ErrLog(...) do {} while (0)  
#endif    
#if (USBH_DEBUG_LEVEL > 2U)  
#define  USBH_DbgLog(...)   do { \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art4.printf("DEBUG : ") ; \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art4.printf(__VA_ARGS__); \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art4.printf("\r\n"); \  
} while (0)  
#else
  • 即可正常向串口4打印调试信息。

五、 实验步骤

  1. 把仿真器与iCore3的SWD调试口相连(直接相连或者通过转接器相连);
  2. 将跳线帽插在USB_UART;
  3. 把iCore3(USB_UART)通过Micro USB线与计算机相连,为iCore3供电;
  4. 把USB_OTG通过Micor USB线与U盘或者读卡器相连,向此存储设备写入文件;
  5. 打开Keil MDK 开发环境,并打开本实验工程;
  6. 打开PuTTY串口中断(注:PuTTY使用方法见附录);
  7. 烧写程序到iCore3上;
  8. 也可以进入Debug 模式,单步运行或设置断点验证程序逻辑。

六、 实验现象

  • 打开串口终端可以显示操作过程,操作完成后可以通过电脑查看U盘是否操作成功,成功后U盘内新建一个test.txt文件。

附录: PuTTY使用方法:

  • 1、iCore3供电后,打开计算机——属性——设备管理器——端口,查看iCore3所占用的COM口;

  • 2、打开PuTTY;

  • 3、烧写程序验证
icore3_arm_hal_20.txt · 最后更改: 2022/03/18 15:08 由 sean